84岁高龄却扛起了抗疫半边天,有了钟南山这样的院士专家,中国人民才能万众一心,战胜疫情。
而钟南山秉承的始终是他说的那句话: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,这个使命不仅是祖国赋予他的,更是母亲赋予他的。
如果母亲廖月琴得知儿子获得如此大的成就,成为了我国的“抗疫英雄”肯定会以他为荣!而如果没有母亲的培养,也没有如此优秀、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。
前几天大妈看了一部关于钟南山院士的纪录片,钟老说他自己很像母亲。
于是立马去查了查钟南山母亲廖月琴的背景信息。不查不知道,果然,伟大的英雄背后,都会有一位不平凡的母亲。
钟南山的“精英家族”
1910年,清宣统二年,风起云涌的一年。
那一年,霍元甲搞了精武体育会,汪精卫刺杀载沣未遂,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廖家的二小姐廖月琴出生了。
廖家的祖宅够气派,子孙有出息,是个大家族,在当地很有名望。具体有多厉害呢?咱们可以根据下图简单分析一下。
首先是白手起家的曾祖廖宗文,别的不说,在资本积累方面是没毛病的,钱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给小辈们提供了足够丰厚的物质基础。
廖家第二代四个儿子记载较少,不过通过第三代我们可以发现,廖家没有陷入富不过三代的诅咒。
比如二儿子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,丈夫是著名学者林语堂,换句话说,廖月琴要叫林语堂一声姑父。再细数廖家第四代更是能人辈出,有钢琴家、声乐家、医学家……
尤其是三房这一支,廖月琴、廖素琴,廖永廉三姐弟,都是有名的医学家: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医学博士,1957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;钟南山的姨妈廖素琴是上海第一医院营养室主任,姨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专家,他们的儿子(钟南山表哥)戴尅戎是中国骨科生物力学专家,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发展到钟南山,这算是第五代,还能够一门双院士,岂止是厉害,简直就是太厉害。
漳州路44号和48号的廖家别墅
厦门第一名媛 下嫁穷书生
在中国近现代史上,一说到鼓浪屿,一定会提到廖家。
廖月琴中学就读于当地著名的毓德女中(厦门二中前身,距今已有128年建校历史),毕业后考入北京的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班。
在那时,作为一名千金小姐,学习护理专业,本身就有点"惊世骇俗"。因为当护士,是伺候人的,这似乎是平民子弟要从事的工作,而那些自小生活尊贵的大家闺秀们岂能做这个?
但廖月琴不,她喜欢的就是有意义的。她也因此走了一条与民国时期众多才女不同的人生之路,她后来成了一位名医。
廖月琴(右)
投身医学的过程中,她结识了协和医学院毕业的钟世藩。
当时,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段姻缘。钟世藩大廖月琴9岁,出身贫寒,曾经因为生计所迫还给人当过仆人,可谓是门不当户不对。
那时的钟世藩虽长相平平,但瘦高瘦高文质彬彬的,腹有诗书气自华,在同学们中也是卓尔不群。双方都是厦门人,共同的乡音拉近了他们的距离;再加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,自是容易沟通。尽管年龄相差较大,但廖月琴还是被这个高材生深深地吸引了。
23岁的廖月琴冲破重重阻力,同穷书生钟世藩结为伉俪。
结婚后两年,1936年10月20日,在南京的钟山以南,钟南山出生了。
再之后,等待这个年轻家庭的不是幸福的家庭生活,而是战火——南京沦陷了。
钟南山曾说:“我出生后没多久,我们家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,房子被炸塌了,是妈妈和外婆冒着生命危险,把我从瓦砾堆里救了出来。听姨姨说,当时我的脸都已经黑了,后来才慢慢喘过气来。”
持家有道 育儿有方
一家人逃离南京之后,一路颠沛流离,最终到达贵州。钟世藩进入贵阳中央医院工作,算是安定了下来。没过多久,廖月琴又诞下一个女儿,儿女双全凑成了一个“好”字。
可惜,钟家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拮据,钟世藩工作繁忙,家庭的重担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压在了廖月琴身上。
钟南山回忆自己小学时,学习成绩很差,还留过两次级,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,他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廖月琴很高兴对他说:“南山,你还是很不错的啊!”
钟南山微笑着说:“那时,我觉得妈妈一下子发现了我的一个亮点,我有了自尊心,觉得有人赞美我,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。”
全家福:钟世藩、廖月琴、钟南山和钟黔君
1946年,抗战胜利后不久,钟家搬到了广州,钟世藩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岭南医学院儿科教授,廖月琴任光华、柔济护士学校校长。
钟南山:“无论多么忙碌,母亲从来没有冷落过两兄妹。仍记得母亲在厨房忙碌时,我们会走到她身后抱住她,脑袋在她温暖的背上来回蹭。”
钟世藩在医学事业上,为那时的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20世纪40年代时,病毒学开始迅速发展。钟世藩曾被派到美国进修病毒学。在这期间他发现了细菌具有保护病毒活力的作用,并且细菌对病毒的保护是在细菌活跃繁殖状态下产生的。钟世藩这一发现得到当时在辛辛那提大学的病毒学家赛宾(A·B·Sabin)的重视,从而让钟世藩在病毒学方面有了一定世界声誉。
1949年,解放战争即将胜利。国民党在溃逃台湾的过程中对钟世藩下令,命令他携带医院13万美元及全家人员撤往台湾。
面对着历史的滚滚洪流,钟世藩与廖月琴拒绝了,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广州,并且在建国之后把医院的资金全部移交给了相关机构。在新中国,廖月琴担任广州市护士学校校长兼中山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,堪称新中国护理业的先行者,广州护理业的奠基人。
全家福(1953年)
钟南山院士回忆母亲时说,她是一个和善、宽容、充满人情味的人,即使家中并不富裕,依然愿意同情她人,乐于助人。1955年,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,另一个同学考上了北大,可同学家穷得连火车票都买不起,钟南山就和母亲说了这件事。
廖月琴说:“我们家现在都很困难,你也要准备,你也要花很多钱……”
就在钟南山以为母亲这次不会出手帮助他同学的时候,没过几天,廖月琴交给钟南山10块钱,让他转交给同学。
10块钱现在看起来不多,但在50年代,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在15块左右,现在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起码2000块。也就是说,当时廖月琴拿出了相当于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,尽全力在帮助儿子的同学。
“母亲是个很有爱心的人,特别是对一些贫困的人群或者弱者,都充满同情,愿意去帮助他们。我记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里看病,她都很热情地接待他们。特别是解放前,家里也不充裕,但看到很贫困的人,特别是孩子,她也会给他们一些衣服。”
廖月琴在待人方面的宽容,深深地影响了钟南山。
钟南山说:“这个给我影响很大,就是她待人。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就是从1971年开始,搞这个慢性支气管炎研究,一直到1979年成立了,呼吸疾病研究所一直到现在,总的来说,这个团队还是比较和谐,比较和谐的一个关键就是很宽容。”
56岁的母亲,自杀身亡
转眼到了那段“特殊时期”,钟世藩和廖月琴因为留学和家庭背景,双双成了“资产阶级反动权威”。
钟世藩被赶下手术台,到儿科去刷奶瓶;廖月梅受不了“大字报”的羞辱,竟然直接投江自杀了!
廖月琴的离开,是钟南山至今都难以释怀的痛楚,也是医学界巨大的损失!
廖月琴死后,她的骨灰并没有下葬,钟世藩把她的骨灰放在家中,陪伴了自己十几年。
后来钟世藩被恢复名誉后,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。晚年,他在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,还潜心著述,花了四年多时间,完成了一部50万字的巨著《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》。
此书出版后,很受欢迎,先后再版6次,为医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值得一提的是,钟世藩因为这本书还得到了1500元稿酬,但他却将其中的700元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。
钟世藩跟他的妻子廖月琴一样善良而大度,一样视金钱为无物。
钟世藩先生于1987年病逝,享年86岁。临终前,他嘱咐儿女,将自己和妻子廖月琴的骨灰一同撒向大海,他们要永久为伴。
钟南山回忆:她至今影响着我
记者:您的母亲为医院的发展付出了很多,她的努力是否也无形中激励着您?
钟南山:肿瘤医院的创立非常辛苦,母亲主要管行政后勤,需要什么物资、楼要怎么盖、医院分几个科室等,这些她都要管。医院正式成立后,有一年我放假回来看,当时就几间房子,还有个小走廊,外面还都是荒地。那个时候医院刚刚搞起来,只有一百来张床,放射和化疗这些方面也比较落后。
母亲为肿瘤医院的建立花了很多功夫,几乎没日没夜地在干活。我父亲有时候看不过去了,说你能不能休息一下,但她说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。虽然很多东西都是从头学起,但最后医院真的是搞起来了。因为工作太投入了,当时母亲还出现了心梗,要住院治疗。可那时候能够治疗的药物不多,技术也不像现在这样先进。后来她出院了,还是继续回去推动医院建设。
我那时候回来看她,见她常常打嗝,知道她心脏问题应该没有完全好,但她还是在坚持工作。从她的身上我看到,一件事情要是去做的话,就要一心一意往下做。
2003年非典爆发,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工作人员们经过长期努力,击败了疫情,挽救了国人的生命,钟南山同年被评为“2003十大感动中国人物”。
2020年中国新冠疫情爆发,80多岁的钟南山,壮志不改,主动请缨,担任疫情防控组组长,他身赴疫情一线,不畏艰险,不眠不休。
近期热选:
☆87岁王心刚私生活曝光!万万想不到,他现在竟活成了这样...
☆李连杰大女儿李思:我亲眼看父亲移情利智,母亲住了10年的地下室
☆恩怨是非